为持续营造浓厚科研氛围,提升教师科研项目申报质量,2025年9月29日上午,法学院在学院A316会议室举办科研午餐会第十期,主题为“国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经验分享”。两位今年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青年教师徐攀亚和周悦作专题分享,学院12位教师积极参与,会议由副院长叶敏教授主持。
叶敏首先介绍了科研午餐会制度建立的初衷与目标。她表示,科研午餐会旨在搭建一个常态化、低门槛、高互动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院内跨学科对话,分享科研经验,激发研究灵感,尤其帮助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论文写作、学术成长等方面少走弯路、突破瓶颈、提升效率。
随后,徐攀亚老师以自身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例,系统梳理了申报全过程。他回顾了选题的心路历程,强调选题必须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中国实际,并指出本次课题是对其此前教育部项目的深化与延续。在文献综述方面,他提出要寻找与选题高度契合的文献,并巧妙串联形成逻辑链条。他建议申报者尽早启动准备工作,预留充足时间进行多轮修改打磨。他还从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两个维度阐释了课题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并展示了研究框架的设计思路,分享了如何借助AI工具辅助梳理逻辑结构、优化表达,提升申报书的规范性与条理性。
周悦老师则从自身研究方向的转型谈起,讲述了如何从早期研究方向逐步调整聚焦到当前获批课题的过程。她指出,选题应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积累,找准切入点。在写作策略上,她提倡“短线写,长线改”,即集中精力快速成稿,再通过长期反复推敲提升质量。她建议研究对象应向学科重点方向靠拢,精准挖掘创新点,并注重产出多样性成果以支撑课题论证。此外,她还分享了一个实用技巧:使用彩色文稿与彩色打印,通过视觉区分强调重点内容,增强申报书的可读性与整体观感,给评审专家留下良好印象。
自由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选题策略、热点把握、理论创新路径、研究框架设计、写作要点以及申报书内容充实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既有经验分享,也有困惑求解,在思想碰撞中收获了诸多启发。
本次科研午餐会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科研凝聚力,也增进了教师间的学术友谊和合作意愿。未来,法学院将继续依托科研午餐会等平台,推动学术交流常态化、精细化,加强有组织科研,助力教师科研能力持续提升,营造学院良好学术生态。

交流会现场

周悦老师分享申报经验

徐攀亚老师分享申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