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以“共话康养产业新趋势,赋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智能社会治理与康养融合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江南大学法学院、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无锡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无锡市老年学学会承办,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协办,并得到了《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江南论坛》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学界、业界专家及高校学生8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智慧康养新路径。
上午为主旨发言,第一阶段的开幕式由江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俏教授主持,江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陆秦、无锡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莺歌分别为大会致辞。陆秦书记对莅临参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此次论坛是江南大学法学院精心筹划的重要学术平台,旨在汇聚多方智慧,研判康养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特色康养服务体系的构建,服务国家银发经济发展战略,激发养老服务消费新动能,希望本次论坛成为思想交流的盛宴、合作共赢的起点。陈莺歌副局长回顾了无锡市民政局与江南大学的合作成果,介绍了无锡在老年助餐服务、科技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本土经验。她表示,当前养老服务改革需加快科技与信息化应用,希望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推动更多康养场景落地,让老年群体切实受益,并诚邀各位专家持续指导无锡老龄工作。
第二阶段的主旨发言分别由无锡市老年学学会会长、江南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向红,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江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金元主持。7位专家分别从学术理论、区域实践、产业创新等维度,为智慧康养发展提供多元视角。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张震教授分析了从“寿命延长”到“健康长寿”的两次革命,强调康养产业需以“预防优先、中西医并重、科技赋能”的发展路径破局。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健元教授结合江苏本土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并引申出当下的养老实践对于深化老龄服务发展的启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学术部主任郑志刚博士结合康养产业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系统阐述了康养的概念内涵与解释维度。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张艳霞副教授结合北京农村案例,建议以村庄为平台融合情感与制度,构建“家国一体”养老共同体;南京福康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明从市场驱动角度,剖析适老化改造如何释放银发经济潜力。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蕾教授基于元分析方法,系统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常态与应急情境下对慈善捐赠的差异化影响。江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俏教授阐释了康养作为城乡养老资源链接媒介的可能,为破解城乡养老服务失衡问题提供新思路。
下午,“智慧康养产教融合与场景开发”圆桌论坛、“康养服务与专业人才培养”分论坛、“老年人健康与智慧康养实践”分论坛并行开展。圆桌论坛由江南大学法学院周悦博士主持,无锡老龄工作发展促进中心副书记范石娴、滨湖区胡埭镇社会事业科副科长吴晓阳、江苏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新余、南京福康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峰、浙江椿熙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朱玉良、无锡滨湖区百禾怡养院院长助理华铭、无锡怡和养老服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院长黄静、江阴市乐享延龄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振宇、江苏艾雨文承养老机器人有限公司经理朱岩等9位政企代表,围绕智慧康养产教融合场景开发展开研讨,聚焦“政策落地、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场景创新”四大方向,分享了养老机构转型中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毫米波跌倒监测技术应用以及产教融合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经验。分论坛中,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的师生代表针对康养服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性、老年人健康与智慧康养实践等议题展开讨论,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框架、互联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国内外智慧康养研究动态等。分论坛分别由江南大学陈健和祝璞璞博士主持,由彭青云和杨涛副教授点评。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智能社会治理与康养产业融合的最新成果,还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政产学研协同平台,为构建中国特色康养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学院将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持续发挥平台效应,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打造江南大学在康养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推动智慧康养产业迈向新台阶。

大会现场

法学院党委书记陆秦致辞

无锡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莺歌致辞

大会主旨发言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