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江南大学法学院德法力行讲坛第五十三期在法学院A414会议室举行,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作题为《海外中国移民的社会空间建构研究——以巴黎的温州人为例》专题讲座,讲座以巴黎的温州人为研究样本,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照的精彩分享。法学院副院长李俏、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博、社会学系教师王芳、许轶冰、章程、陈健、肖琳、法律系教师吴芳及2025级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等80余人参加,会议由法学院院长王君柏主持。
围绕“社会融入”“社会空间”“社会地位”三大核心概念,王春光研究员搭建起“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的分析框架,并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法开展研究。他指出,巴黎温州人的社会空间建构是经济嵌入、身份获得、社会活动参与拓展交叉推进的过程:早期移民依托“亲缘-地缘”纽带,通过亲友担保获取住所与就业,形成“前店后宅”的小商业格局,将服装批发、餐饮等业态嵌入街区;随着群体壮大,温州商会、同乡会等组织推动巴黎13区从“混合居住区”转型为“温州商业走廊”,中文标识、温州方言服务的制度化存在更是空间整合的生动展现。
对比1998年与2013年的发展,王春光研究员总结道:1998年的巴黎温州人正处于社会空间建构初期,以箱包店、餐馆等小业态为主,老协会与不稳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是主要组织与文化空间,“职工向老板的转变”尚在进行;而2013年的他们已实现社会空间定型,贸易市场拓宽,向建筑、金融等主流行业进军,商会组织成熟,新生代移民也逐渐融入,形成了吸纳“中国行为方式”与“法国法律制度环境”的内部社会空间,同时在巴黎主流社会空间与移民来源地社会空间的互动中,持续重构着自身的社会地位。
本次讲座以巴黎温州人为切口,通过鲜活的案例与深入的理论分析,为理解海外中国移民的社会空间建构提供了立体样本,呈现了海外中国移民群体在异乡社会空间建构中的智慧与韧性,也为探索移民群体的文化认同、社会融入与发展路径,留下了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思考。

王春光研究员作报告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