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方萌副教授,以“南洋华侨的社会活动与民族意识”为主题,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法学院院长王君柏教授主持,吸引了数5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田方萌副教授以清末民族危机为背景,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他提到,鸦片战争后,清朝疆域内的汉、满、蒙古等各族群在共御外侮中塑造了现代国家认同。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称谓的合法性确立,为多民族国民身份认同奠定了基础。田方萌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展现了南洋华侨在近代中国变革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网络迅速扩展,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支持力量。据统计,辛亥革命前南洋华侨捐款占全部华侨捐款的54%,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更是革命宣传与行动的核心。孙中山称“华侨是革命之母”,足见其贡献之巨。讲座中,田方萌特别提及多位华侨代表人物:香港华商李纪堂倾家资助《中国日报》,成为革命舆论阵地的重要支柱;新加坡侨领林受之变卖产业投身革命,甚至动员家人捐出私房钱;马来亚实业家邓泽如奔走筹款,助力同盟会发展。这些华商不计回报的爱国热忱,成为推动革命成功的重要动力。田方萌结合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南洋华侨民族意识的形成机制。他引用盖尔纳的“民族主义理论”指出,离散群体在流动中强化了文化认同,而殖民地的排华政策进一步促使华侨超越地域差异,形成“中国人”的集体身份。此外,代际与阶级差异也影响了华侨的政治选择:年轻一代和中小商人更倾向革命,而大资本家因与殖民政府利益关联多持保守态度。
在问答环节,田方萌与师生就“华侨身份认同的当代意义”“离散社群与全球化”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强调,南洋华侨的历史不仅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缩影,也为理解当今跨国移民与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视角。讲座最后,王君柏院长总结指出,田方萌副教授的分享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为我院师生打开了研究华侨史与民族问题的新思路。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