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关于2023年度主题案例结项结果的通知》,由李俏教授牵头承担的主题案例项目《新时代中华孝老文化传承创新的代际共融实践》(项目编号:ZT-231029513)顺利通过结项验收。该项目共有4项案例成果经专家评审,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获得正式收录。主题案例征集工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20年发起,旨在引导学者聚焦时代热点,深入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全面推进高质量案例建设。
该项目紧扣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养老需求从“生存保障型”向“发展品质型”转变的时代命题,以中华传统孝亲敬老文化为精神根基,突破家庭支持单一维度,探索社会层面促进代际共融的创新服务路径。项目组依托扎实的实地调研,从“青年服务老年”“老年服务青年”“老少合作”三个核心维度,精选具有前沿性与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展开深度剖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新经验。
成果一:青年助老的高校实践
李俏、李一诺完成的教学案例《青春伴夕阳:高校大学生的社区助老实践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聚焦“青年服务老年”领域,以江南大学法学院“益治青春实践团”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该团队开展社区助老服务的全流程,深入解析服务模式与实施方法,最终提炼出高校开展代际共融实践的经验与启示,为高校发挥育人功能、助力社区养老提供参考。
成果二:银发赋能的地方探索
李俏、汪连杰完成的教学案例《“代际融合,携手共进”——无锡市“双千”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聚焦“老年服务青年”维度,以无锡市老干部局、人社局、民政局联合发起的“千名银发人才服务千家企业”(简称“双千”活动)为切入点,系统总结老年科技人才通过技术指导、经验传承等方式助力青年人才成长的具体路径,并从拓展活动覆盖领域与参与群体、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构建科学评估指标体系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激发老年群体参与积极性的对策建议,为地方政府开展银发人才开发提供了决策参考。
成果三:银龄计划的价值转化
李俏、彭青云、钱凤玲、金梅、朱雅婷完成的研究案例《银龄计划助推老年人才积极作用发挥的案例实践与政策启示——以江南大学高校银龄教师为例》,同样聚焦“老年服务青年”领域,基于对江南大学银龄教师的深度个案访谈,全面总结银龄计划在社会活力促进、区域发展赋能、代际知识传递、个体价值发挥四个维度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从强化政策保障、完善选拔聘用、优化服务支撑、加大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推进“银龄计划”深化实施的政策建议,为高校及地方政府完善老年人才利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成果四:老年人才的协同开发
李俏、汪连杰完成的研究案例《“代际共融”理念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以无锡市“双千”活动为例》,再次以无锡“双千”活动为研究样本,深入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系统总结地方在为老服务制度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为构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提供实践范式。
该项目所有案例成果均依托一手实地调研资料撰写,旨在追踪国内外代际研究与实践前沿,提炼代际共融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话语体系,为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不分年龄、共建共享”目标提供新经验与新素材。同时该项目还注重将代际共融理念与案例成果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担当精神、促进中华传统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作为深耕养老领域的专业研究平台,无锡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不仅聚焦智慧康养研究,还长期致力于农村养老、代际共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年健康与服务等跨学科领域探索。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结构合理、背景多元的学术梯队,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研究体系。自2017年起,基地便将“代际共融”作为核心研究方向重点突破;2018年6月,牵头成立“江南大学代际共融中心”,2023年获批“江苏代际共融研究与培训基地”,相继主办“2018 代际共融国际学术研讨会”“老年人精神关爱和代际共融案例大赛”(2021-2024)“智能社会治理与康养融合论坛”(2021-2025)等学术活动,积极倡导在国内探索建立代际共融服务综合体,推动引入专业力量发展代际共融服务。
此次项目顺利结项与案例成果入库,不仅是对我院代际共融研究成果的认可,更彰显了学院在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协同发展的新进展。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老年社会学与养老服务领域,持续推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