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法学院社会学系举行梁溪区—江南大学法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揭牌暨实习生见面会

来源:法学院   文图:汪冬冬 审核:王君柏     发布时间: 2025-07-10    点击数:

7月9日下午,梁溪区—江南大学法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揭牌暨实习生见面会在梁溪区崇安寺街道后西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钟书房圆满举行。梁溪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过茹青、副部长王科,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汪冬冬主任、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系副教授章程,各街道党建办负责人,8个实践基地社区负责人及5位江南大学实习生代表参加了对接仪式。会议由梁溪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科主持。

首先,梁溪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科发表讲话。他表示,江南大学法学院与梁溪区委社会工作部双方已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今年首批实习生双向选择已完成,象征着校地双方合作的深化。王部长强调,属地、学校资源的对接与匹配对于实习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资源共育更是本次会议举办的重要理念基础。通过资源的有效对接与匹配,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到更丰富、更贴近实际的学习资源,提升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资源共育也能促进校地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多方面的深入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接下来,梁溪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过茹青、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汪冬冬主任共同主持了无锡市梁溪区—江南大学法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揭牌仪式。自此,江南大学法学院与无锡市梁溪区的校地合作正式展开,实习基地作为链接高校生源与基层治理的实践平台,也标志着校地双方对于治理人才共育的认同,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五位实习生代表轮流发言,向在场的领导、老师及对接社区进行了自我介绍,表明了自身对于实习的期望,阐述了感兴趣的社区治理领域与服务群体,包括老年群体关注、基层妇女议事等等。从以往的社区调研经验到未来的研究设想,实习生们秉持着全身心投入本次实习的工作态度,期望尽快正式进入实习场域中,向前辈与老师们请教学习,在实习中熟悉社区工作流程,并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有效迁移至实践当中。

梁溪区崇安寺街道后西溪社区书记杨丹红提出,此次与江南大学实习生的双向选择对接,能够利用高校专业力量赋能,在提供便民服务、扩展社区服务场景等领域,为社区基层治理注入新生力量。扬名街道清二社区书记韩霞发表讲话,强调了社区作为实习场域,也能够为实习生精准匹配实习导师,将他们纳入到各个民生项目当中。同时,社区也将提供实习全过程的跟踪督导,通过实践复盘与成长逻辑,帮助实习生建立起有效的学习进步机制。

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汪冬冬主任着重强调了基层治理氛围的重要性,深刻贯彻了“基地为桥,实践育人”的建设理念。社区作为特定的实习场域与研究对象,在本次合作中扮演着纽带的角色。因此,汪主任对于实习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保持良好学风、彰显学子素养。在实习期间,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学习,展现江南大学学子的良好形象和专业素养;二是助力社区、投入治理,需要实习生们真正融入,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贡献自身专业力量;三是产出成果、反哺社区,也是本次实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实习生们要在实习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治理中的典型案例和痛点,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应用到社区实际工作中,为社区治理提供可持续的操作方案,推动社区治理不断发展进步。

梁溪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过茹青再次点明,梁溪区实践基地的后续建设需要持续的提质增效,这便要求多方协调与配合。过部长提出,实习生需拥有为期一个半月的完整实习周期,遵守社区纪律,严格按照考勤要求到岗,定期撰写实习日志,并产出聚焦社区治理痛点、具备可操作性的实践报告。由此,社区责任链将得到压实,社区服务保障网络将进一步紧密。

仪式最后,王科部长发出了校地同心、实践同行、未来同盼的号召。鼓励校地双方携手共进,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持续探索创新,为社区的美好未来共同努力。激励实习生们珍惜此次实习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期待校地之间能以此次实习为契机,建立更加紧密、长久的合作关系,共同书写社区治理与发展的新篇章。

会议现场

梁溪区委社工部部长过茹青、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汪冬冬参与揭牌仪式

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汪冬冬发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