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法学院以“法镜明鉴,诚律惟馨”为主题,举办了一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案例分享会。活动通过剖析学术不端典型案例、解读政策法规,深入探讨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重要性,旨在为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筑牢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40余名研究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引发了广泛共鸣。
讲座由张赵友主持,他以近期备受关注的学术不端事件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等八种学术不端行为的详细剖析,张赵友揭示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多样性与隐蔽性。他强调,学术诚信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更是学术创新的基石。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都会对个人学术生涯和学术界的公信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讲座还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和《江南大学关于学术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结果的处理办法》,系统解析了学校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张赵友详细介绍了论文检测中的分级处理规则,并强调了学校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通过真实案例的展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后果,以及学校在维护学术诚信方面的坚定立场。
讲座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通过模拟学术伦理困境,引导研究生思考如何在科研实践中坚守学术道德。例如,“调研数据存在微小偏差时该如何处理”“合作研究中如何公平分配署名”等问题,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他们对学术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活动在全体参与者重温《学术诚信宣言》的庄严氛围中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道德的警示教育,更是一次学术精神的洗礼。通过案例分享与政策解读,研究生们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研究的红线与底线,增强了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性。

研究生张赵友分享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