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你是怎样度过的?有人说,我出去旅游了,见识到了许多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情;有人说,我去上了补习班,虽然累,但也算是学到了一些东西……对于江大的一群大学生来说,他们这个暑假可算是把这两者充分结合了。7月6日,他们一行16个人下乡支教,与农村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18天。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清晨,略为破旧的教室里传来一阵阵琅琅的书声。这个夏天,一群来自江南大学的大学生,满怀着朝气与希望,来到安徽省淮南市孔店小学,与这里的孩子共度两周的美好时光。这群大学生组成了“红粉笔支教团队”,通过微博,新浪无锡小编联系到了“红粉笔”的队长李凤至和她的小伙伴们。回忆起支教工作中度过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就像一幅画卷一样在记忆之门缓缓展开。“这些天,不仅是对于我个人,我们团队每个小伙伴的成长都非常大。”从开始的不适到习惯,从浮躁到沉着,其间曾经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也有过快乐和欢笑,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识以及磨练和完善。今天,他们就和小编讲述起了支教中的苦与乐。
短短18天 他们改变了一个“叛逆”男孩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让老师同学头大的“问题学生”,在这次支教中,他们就碰到了这样一个小男孩。他叫阎其望,今年13岁,上6年级,是个典型的叛逆学生。队员鹿超凡告诉小编,阎其望是个留守儿童,父亲常年在合肥打工,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那种特别喜欢欺负同学的孩子,第一天看到的时候,就震惊了。他竟然在教室里打女生,还抓着女生的头发不放。”看到在这样的学生,“红粉笔”一行16个小伙伴赶紧开起了“圆桌会议”。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对阎其望采取“围剿”策略。每天,他们都会抽出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和他交谈。“我们不是一味地责骂他,而是告诉他作为一个男孩子,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就是这样不断地交流,阎其望也从一开始的不予理睬到后来敞开心扉。他告诉李凤至,他不想一直待在村子里,他希望父亲能够带他去合肥那样的大城市,上更好的学校,他想要继续学习下去。“作为一个留守儿童,他十分渴望的得到大家的关注,所以才会做出这样那样叛逆的事情。所以总得来说,这次的‘围剿’计划是圆满成功了!”
离别之际 孩子们哭着求他们别走
蒋婉婷算是这次的支教团队中的教导主任,为了能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教学氛围,对于课程,她可没少下功夫。“我们从4月份就开始准备了,既然在暑期,就不能太过执着于语数外这样的主课。更多地还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的兴趣。”回忆起刚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蒋婉婷直言太紧张。网上准备教案,观看教学课程,还找了学校后勤阿姨的孩子进行试讲,这才慢慢找到了感觉。于秋阳是小班的班主任,孩子们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最渴求知识。这些天,她看到了不少既感动又揪心的场景。“去做家访的时候,接触到了许多留守儿童,因为家境原因,没有什么书看,有的喜欢绘画,却没有钱找老师教。每次给他们上手工课和绘画课时都特别积极,因为都想让老师手把手教。一节课下来,常常嗓子就哑了,可看着他们开心的笑脸,感觉一切都值了。”
最让这群年轻人难忘的是最后一天的文艺汇演。临近离别,说不难过都是假的。于敏捷特别有感触,她告诉小编,那一天,一个小女孩哭着抱着她说,你们为什么要来,既然你们要走你们就不要来。最小的几个孩子们紧紧地抱着她,说着老师你不要走好不好。而自己只能一遍一遍说对不起。
梦驶孔店 他们为孩子留下重要一课
18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无论是对“红粉笔”的小伙伴,还是孔店小学的孩子们来说,都将成为一生中最难忘的18天。翁鸿运今年是第二次参加支教活动了,对于这一活动,他有着不同的见解。“今年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去年就接触到的孩子,但是仅仅过了一年,他们的改变我感觉还是很大的。”翁鸿运告诉小编,去年去孔店时,这些孩子还很乖,可今年,他们变得不那么热爱学习了。很多孩子都说,他们读完初中之后就打算去大城市打工。“可能是他们所在的学习环境影响了他们。我突然意识到,支教不仅仅要教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而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这才是我们要为他们改变的。”
或许短短18天,他们教不了孩子们太多知识,但是却交给了他们礼仪和信念,给予了他们鼓励和方向,带给了他们欢笑与快乐,而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回到学校,他们依旧和孩子们保持着联系。“中秋那天,一个小女孩还特地拿了她妈妈的手机给我打电话,祝我节日快乐呢。”说起这些,鹿超凡还扬起了得意的笑容。李凤至告诉小编,支教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有始有终,要做孩子们生命里的常客。由于打电话不方便,他们就和学生形成了1对1的笔友关系,书信往来。今年,他们还打算在全校发起爱心捐赠活动,募集各类书籍捐给那些渴望获知外面世界的孩子。“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短期支教一样可以为孩子们留下人生重要的一课。”
http://wx.sina.com.cn/news/wxnews/2014-09-09/173346372.html